金雕

刘禹锡始闻秋风别解

发布时间:2023/12/12 16:00:43   

诗豪刘禹锡的七律《始闻秋风》是一首非常著名的诗,其中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更是千百年来催人奋进的名句。可是在不同的版本中或在网上看到对这首诗的解读实在是匪夷所思,难以接受。我们先看全诗:

始闻秋风

昔看黄菊与君别,

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

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

雕盼青云睡睡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释:君,指秋风。玄蝉,秋蝉,黑褐色,所以说“玄”。五夜,五更,这里指黎明时分。飕飗(sōuliú),飕飕的风声。颜状,容貌。边草,边境上的野草。拳毛,蜷曲的毛。盼,盼顾;有的版本作“眄(miǎn)”,斜视,我觉得用“盼”为好。肃清,萧瑟而清明。扶病,抱病。

几乎所有的人解读这首诗都认为第一句中的“君”指的是诗人,是秋风对诗人的尊称;而“看”字,当然是秋风在“看”黄菊了。又认为第二句中的“我”就是秋风,说什么一二句把秋风拟人化了。这真是“你不说我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如果这样说,那么后面的“枕前觉”、“颜状”、“镜中来”、“四望”、“扶病”、“上高台”等等,也应该都是秋风的行为了。这能讲得通吗?再用拟人化的手法,总不能让秋风在睡觉时“觉得”自己“飕飗”吧?总不能让秋风照镜子吧?总不能让秋风四望、扶病、上高台吧?真是荒唐至极!几乎所有的人都如此理解,说明这些人都是相互抄袭的,特别是在网上,不同的人却说着相同的话,甚至一字不差,他们不就是一群无脑的“誊文公”先生吗?还有人说,这首诗的前后人称有转换,前面的“我”指秋风,后面的“我”指诗人;前面的“君”是秋风尊称诗人,后面的“君”是诗人尊称秋风,从第三句开始人称就由秋风就转换成诗人了。苍天啊大地啊,一首诗的人称竟如此混乱,羞煞天下文人了!

从诗的题目看,很显然“始闻”是诗人始闻秋风,诗中的“看黄菊”、“与君别”、“听玄蝉”都是诗人的行为,而第一句中的“君”是诗人尊称秋风,而不是相反。诗人说,我去年看黄菊的时候跟你告别,今年听到秋蝉鸣叫我又回来见到你,过了一年我们又见面了。这样理解很顺当,很自然,很合乎正常人的思维。

然后写“闻秋风”,五更时分,诗人已经睡醒了,还躺着,枕着枕头,听到飕飕的秋风声,于是他想到自己又过了一年,从镜子中一看,哟,容貌更衰老了!这时的刘禹锡已经进入人生的倒计时,大概在第二年(公元年)诗人就去世了。要说在去世的前一年的秋天,诗人闻秋风没有一点伤感,那是不可能的,只是没有那么明显罢了。

虽说诗人觉得人生已到暮年,来日不多了,但他并没有消沉悲观,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用浓墨重彩,写下了千古名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呀?这是一匹曾经体格健壮、毛发顺滑发亮的战马,是一匹嘶鸣万里、逐风闪电、久经沙场、立下赫赫战功的老马!现在老了,卧在槽枥之间,瘦骨嶙峋,毛发蜷曲,再也不能冲锋陷阵了!但是它仍想奋起,仍想驰骋沙场,于是它的肌肉抽动,使得那蜷毛也动了……但是它终究没能站立起来……多么无奈啊!再看,那是一只什么样的雕呀?它曾经是一只搏击长空,不畏风雨,目光锐敏,傲视天下的雄健的金雕。可现在,它老了,飞不动了,或许是受伤了,再也不能冲击云水、搏杀长空了!但是它不服老,不顾伤痛,仍想振翅高飞。它的眼睛长时间闭着,但是有时候一睁开,仍是那样的炯炯有神,仰望青云,多么想直冲蓝天啊!但是不能了,这也是多么的无奈啊!这正是晚年刘禹锡的自我写照,“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于是,诗人趁着秋高气爽,抱病扶杖,也要登上高台,举目四望,跟自己的老朋友——秋风一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01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