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航空史上,很多性能先进的战机没有真正在战场上大放异彩,却深深的抓住了全世界军迷的心,YF-23如此,苏-47“金雕”也是如此。它们的黯然落幕给了世人无尽的暗淡。有人说,这两款战机本应该是21世界的主角,任何一款服役都将压制F-22毫无脾气。但是,历史就是这样,YF-23下马了,苏-47也胎死腹中,谁也改变不了。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苏-47黯然落幕不为人知的原因。苏-47采用了十分前卫的前掠翼设计,看上去科技感十足。关于前掠翼的优点和缺点这里不再多说,大家都知道。今天我们主要讨论苏-47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当然,向前掠翼设计带来的材料结构强度发散的问题我们也不重点说明,这么十分明显的缺点,俄罗斯航空设计师既然敢采用,肯定有把握克服掉。真正导致一款战机下马的,往往是那些意想不到的原因。苏-47前掠翼加鸭翼的气动设计赋予了这款战机超高的机动能力,大迎角飞行能力和飞行包线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可以说,这样的气动设计是近距格斗的首选。从扩展飞行包线的角度来说,风洞数据确实无话可说,试飞结果也很令人满意。但是,苏-47的气动设计并非毫无缺点。在高亚音速条件下,大迎角飞行时都有那么几个不可控的状态点会毫无征兆的出现。这些神出鬼没的状态点难倒了所有的气动设计师和飞控设计师,它们的出现毫无征兆,但确实存在。这就比较麻烦了,飞行员肯定不会接受一架不可控的飞机,更不可能在战斗中去留意战机免开一些不可控的状态点。另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是隐身问题。当然,这也是前掠翼设计的固有缺陷。隐身问题俄罗斯设计师当然也有预案,但是,苏-47的问题在于对该问题的严重程度估计不足和把宝压在不切实际的等离子隐身技术上。说实话,苏-47在隐身方面是下了大功夫的,例如,采用了众多遮挡、平行、包覆等措施。红外信号也被限制到了最低。这些技术都用到了后来的T-50(苏-57)身上。苏-47为了减小前掠翼机翼折角处对前向雷达波的反射,特意设计可遮挡该折角的鸭翼。但是,鸭翼和前掠翼恰好形成了一个仅有一方开口的空腔。由于空腔效应的存在,使得雷达波在反射中得到加强,这就使得侧向的雷达发射面积急剧增大。本来,苏霍伊的设计师们还在期望等离子隐身技术的突破,但是,直到现在该技术也还在实验室里。另一个原因就是空战理念的变化。随着中远程空空导弹技术的成熟,空战的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距空战已经由主要空战样式,变成了应急情况。中远程空战占据了主要地位。前掠翼这种专门为近距格斗而存在的战机就显得不合时宜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