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雕 >> 金雕生活环境 >> 岁月中陪伴的金雕,终有一天要自由追逐阳光
阿勒泰地区,位于我国新疆自治区的北部,与哈萨克斯坦、蒙古和俄罗斯三国接壤。漠北草原的延伸使得阿勒泰不仅拥有了高山、草原、戈壁、湿地等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也使她成为我国六大林区之一。
从天山大峡谷的雄浑壮阔到可可托海粗犷与旖旎;从巴音布鲁克草原的逶迤连绵到喀纳斯湖的神秘涟漪。这一幕幕瑰丽的自然画卷与引人入胜的传说,都向世人描绘着阿勒泰的万千风情。
广袤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沧桑也使得阿勒泰地区成为了多民族的聚居区。不同民族间的语言、生活习惯也造就了这里多样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
在阿贡盖提草原上存在着一支古老的的哈萨克族人。在慢慢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成为了畜牧业的行家,同时也成为了优秀的猎手。捕猎不能离开帮手,在这里,金雕就是留在他们血液里的传承。
金雕作为自然界中的顶级掠食者,被这支古老的哈萨克族人选为了合作伙伴。牧民们手臂上套着厚厚的羊皮手套,金雕就立在上面。当发现了猎物的踪迹,猎人就会摘掉金雕的眼罩,随着一声呼哨,金雕就会腾空而起。刹那间,金雕就会出现在猎物的上空。随着地上腾起的黄沙,也宣告了猎物的悲惨命运。此时猎人就会驱马近前,收好猎物,同时召回金雕并摸出肉来进行奖励。
作为猎人伙伴的金雕往往在小的时候就被金雕牧民捕获。猎人通过提前观察天空中的大鹰来确定金雕附近的巢穴,然后进行蹲守。一旦发现有合适的金雕雏鸟,便耐起性子等大鹰外出时,再开始下手。金雕的巢穴一般处在高耸的悬崖峭壁之上,猎人很难到达,必须要爬到比巢穴更高的岩石上,利用绳索把自己悬吊下来才能获得雏鸟。整个过程充满了惊险,稍一失神便有可能跌落峭壁,粉身碎骨。
雏鸟经过精心的饲养,同时也迎来了训练。这是成为猎鹰关键的一步,也是金雕牧民们看家本领的比拼。猎手首先会用牛皮制成鹰的眼罩,套在金雕的头上,遮住它的双眼。一旦视线受阻,再凶猛的金雕也会失去行动能力。同时用皮绳制成脚环,把金雕拴在熬鹰的架子上。熬鹰的架子就类似于一团粗大的绳子,两端固定好,离开地面就可以了。
这也是熬鹰的前提。接下来的过程极其煎熬。猎手会在旁边陪着金雕,双方谁也不能睡觉。这是一场“公平”的比拼,如果猎手先睡了,熬鹰便不算成功。所有的努力可能会前功尽弃,一切从头开始。只有金雕先坚持不住,才能算是成功的第一步。正是通过这种痛苦的磨炼,金雕这种天空中的王者才会屈服于猎手,才会逐渐适应猎手的气息,习惯猎手的存在。习惯于熬鹰架晃动的绳子,习惯于日后猎手在马背上晃动的手臂。
熬好的金雕可以接受猎手的训练了,从简单的扑捉食物直到听到猎手的呼哨回到手臂,再到扑捉活的野兔。一天一天,猎人和金雕之间建立了默契。此时可以说是训鹰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就是训练金雕的猎杀技巧了。
金雕的骨骼硬朗,肌肉结实有力,在阿勒泰地区鲜有敌手,实为空中霸主。靠着敏锐的视力可以在高空锁定地面上细微的风吹草动。天性猎杀的金雕,喙和脚爪成弯钩形,十分锋利,犹如一把把钢刀。一旦锁定目标发起攻击,将会以接近公里的时速迅捷无比的接近猎物,通过刀锋般的脚爪刺进猎物的身体要害,撕裂皮肉,扯破血管。甚至由于巨大的抓力和冲击直接扭断猎物的脖子。
金雕牧民往往会训练金雕完成主人最需要的猎杀技巧,以便可以获得猎物完整的皮毛。通常会采用一些动物皮毛装填鲜肉,拖在马后充当活体诱饵,来完成野外训练。当然每次成功的“捕猎”后,猎人都会从身边拿出食物以示奖励。
要想训练出一只好的金雕,整个过程大概要4、5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还要不停的调整它的“膘水”。所谓“膘水”就是金雕的身体状态。毕竟如果喂得太饱,金雕就会降低捕猎的积极性。要是比较饥饿,就会影响金雕的健康成长,也会显得虚弱。有经验的猎手从金雕的羽毛、眼神、动作就能做出判断。
只有这些全部做好,才算是一个合格的金雕牧民。从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光中,人和金雕就变成了相互依靠的伙伴。当每个年轻的小伙子策马翻山去寻觅猎物时,只有手臂上站立的金雕是他的依靠。带着他们的信仰和族人的希望消失在茫茫旷野中。简单、平凡、充实的生活传承着每一代金雕牧民。
这种古老而又苛严的鹰猎传承已有千年历史,一代代哈萨克族金雕牧民也恪守着誓言。为了让金雕繁衍生息,每一只金雕七岁时会被放归自然,这是金雕牧民世代相守的规矩。
刚毅的牧民汉子再一次架起了那只金雕,离开了家门。翻过山的时候,时不时的掏出肉喂着手臂上的伙伴。他在找寻合适的地方,那里需要高山,河谷,草原和森林。
长久的陪伴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了。牧民把金雕脚上牛皮绳除去,眼罩摘下,振臂一挥,金雕飞上了天空。一瞬间太多的记忆闪过这个汉子的脑海,依稀记得当时雏鹰展翅时的勇气和第一次成功捕猎时的金雕的坚毅。
飞翔吧金雕,去追逐那属于你的阳光,你应该永远翱翔在天上。或许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安排,唯有尊重、敬畏这里的生命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