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雕 >> 金雕的繁衍 >> 400头野牛独享我国南海小岛,从何而来分
我国背靠亚欧大陆、濒临太平洋,拥有多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以及约多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边海水域面积,陆地上与越南、老挝、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朝鲜这14个国家接壤,而海上则与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日本、韩国这6个国家隔海相望。
所以,我国边界线也是十分漫长,边境线总长度约5.52万公里,其中陆地边界线全长约2.2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4万公里。
除此之外在我国渤海(属于我国最大的内海)、黄海、东海、南海海域中面积达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超过个,总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万余公里,其中面积排名前八的分别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舟山岛、海坛岛、上川岛、大屿山岛、金门岛。而面积小于平方米的岛屿不计其数,数量至少有上万个,因此用“万岛之国”来形容也不为过。
在我国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内海和外海水域中,虽然很多属于“无人岛”,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岛屿上无人定居,但是不少岛屿由于气候环境事宜,这里却成了动植物的天堂。例如大连蛇岛面积仅0.73平方公里,但是由于岛上有超过种植物且植被繁茂,加上这里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每年春季和秋季鸟儿会到这里“中转”,因此这里也成了蛇的天堂,不过这里只有一种中文名称叫“黑眉蝮蛇”的剧毒蛇类。
事实上,大连蛇岛原本是一个海拔比周围高出很多的山峰,它与陆地相连,所以这里生长和栖息着很多的动植物,包括飞禽走兽等,构成了天然的“食物链”。但是由于地质活动,这里天塌地陷后形成了主峰海拔高.9米、除东南角有一片卵石滩四面皆是悬崖峭壁的小岛。
由于大连蛇岛位于距离陆地约13公里的渤海里,因此这里也是南来北往迁徙候鸟的“中转站”,每年春秋两季都有大量候鸟来到这里。而经过千万年的进化,“蛇岛蝮”进化出了颊窝“热测位器”和毒液,并且捕食速度捕食更精准更快、蛇毒毒性越来越强,比同类“蝰蛇科管牙类的毒蛇”的毒性还要强,堪称00条蝮蛇的“栖息王国”
除了大连蛇岛是“黑眉蝮蛇的天堂”,在我国南海上也有一些小岛是动植物的天堂,其中更为神奇的是,在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之一的西沙东岛上,竟然还有野牛群,这些野牛从何而来?下面我们来看看情况。
西沙东岛
西沙东岛指的是我国西沙群岛东部名为“东岛”的一座小岛,它位于永兴岛东南约50公里的南海中,距离海南三亚约公里,属于宣德群岛东边的东岛环礁,最长约2.4公里、最宽约1公里,总面积仅1.7平方公里。
东岛环礁略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形,有点像大拇指翘起、其余4根手指并拢后的“手掌”形状,它实际上是一座由上升礁与珊瑚贝壳沙体复合组成的岛屿,岛的周围有沙堤环绕、中部则地势比较低洼。
由于东岛纬度较低,属于热带海洋气候,因此全年高温多雨,所以在东岛上能看到巨大礁盘,并且由于内部地势低洼也会形成一些“淡水泻湖”,而对于这种面积很小的海岛来说,淡水是非常珍贵的。
虽然东岛面积相比我国的台湾岛、海南岛来说非常小,但它却是西沙群岛中面积第二大的岛,仅次于扩建后面积达3.16平方公里的永兴岛,有中国海军守备队在岛上驻防。
东岛上水热条件非常优越,因而也是动植物的天堂,岛上不仅植被繁茂,有原生树种麻枫桐树组成的树林以及四周遍布的草海桐、银毛树、抗风桐、羊角树等灌木丛,还有木麻黄、椰子树等大量人工林,绿化覆盖率超过95%,而且有40多种鸟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白鲣鸟、红脚鲣鸟、白鹭、金雕、海鹤等种群规模共有约有10万只,其中以白鲣鸟最多,为此我国还在这里设立了海鸟自然保护区。
而岛上的陆生动物则包括野猫、野狗、山鸡、野鸭、山羊、黄牛等动物出没,它们都受到严格的保护,严禁私自猎杀,而野牛在如此小的岛上出没,这在我国海岛上是绝无仅有的。
据统计高峰时期岛上生活着14-15群共头的黄牛,山羊等动物也有一定的种群规模,所以这个岛非常神奇,竟然能看到牛羊出没,仿佛“世外桃源”一般,生物多样性维持得非常好。
那么问题来了,海岛上有海鸟栖息一般不足为奇,东岛面积很小且远离陆地,这些牛是如何出现的呢?
东岛野牛从何而来?
上文中讲到,东岛与大连蛇岛的形成原因不同,它不是地质运动造成的“沉降”或“上升”形成的,而是上升礁与珊瑚贝壳沙体复合形成的,所以东岛上的陆生动物不像大连蛇岛上的蛇那样是“土生土长”的,而小岛上之所以会有牛羊等体型较大的动物,初步推测可能有三种情况:进化出来的、游泳、人类携带。
我们都知道,物种的进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年的时间,而且需要足够大的“空间”,例如现代人属于人科人属下的智人种,而在距今25万-4万年前智人的“老家”还在非洲东部,然后再沿着有利的地形向全球扩散。所以面积仅1.7平方公里、属于珊瑚礁的“年轻”东岛无法支撑物种“由无到有”的演化,故而“进化出来的”黄牛这个结论不成立。
而东岛距离海南三亚直线距离最近也有约公里,虽然黄牛有一定的水性,但是一般不喜欢游泳,或者说远不及水牛,且对水的深度有要求,也就是水不能太深,而我国南海平均深度为米,最深处甚至达到了米,所以黄牛要在这么复杂的“海况”条件下“漂洋过海”游到东岛是不可能的,而且还是在海水里,所以“游泳过来”的结论也不成立。
所以关于野牛的来历,唯一的可能就是人类携带、放养,然后一代代繁衍下来的。事实上科学家经过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
科学家登岛后观察发现,每天傍晚过后野牛都会到岛中一个小“池塘”喝水,这个池塘是由于地势较低雨水汇集后形成的淡水坑,岛上的人称之为“牛塘”。雨季时水深可达1米,而冬季枯水期仅底部有少量储水,而淡水正好是牛群赖以生存的水源,科学家们就是在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由于牛在喝水、嬉戏的时候排便,因此有一部分牛粪留在了牛塘里,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层厚厚的牛粪沉积层,这就为牛群的溯源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材料”。3年科学家通过采集沉积柱进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测得的时间是距今±40年,也就年前后的40年,即年-年之间,这个时期刚好是明末清初的动荡时期,明清大迁徙期间人们为了躲避战乱和灾荒,便带着家眷、生产工具和种子以及牲畜南下,遇到这种有天然淡水的岛屿便在这里安了家,放养的牲畜也在这里繁衍生息。
总结
西沙东岛的“野牛出没”,这在我国海岛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而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牛的“祖先”竟然是明末清初大迁徙时期人们逃荒避难时带到这里的。
但是它们虽然经过了三百多年的繁育,黄牛种群算是保存下来了,但是由于近亲繁殖,所以个体矮小、瘦弱且体力不支,为了改善黄牛种群质量,上个世纪50年代初人们又从海南岛运了几头健硕的黄牛与岛上的黄牛繁育,经过“改良”后的品种个体强壮、奔跑速度也很快,种群数量也得以增加。
不过,东岛毕竟面积狭小,环境承载能力有限,而岛上的牛羊没有天然的天敌制衡,因此要保护这里的生态系统,一方面要保护牛群,严禁私自捕杀,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其合理的种群数量,维护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