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

圆明园是怎么从家仇到国难的

发布时间:2025/5/8 10:17:14   
为了躲避英法联军,咸丰帝以“北狩”之名,到承德避暑山庄避难。在那里,他接到了圆明园遭焚的报告。他提笔,在报告上写了四个字:“曷胜愤怒!”当时,确切地说,英联联军焚毁圆明园,只是爱新觉罗氏的“家仇”。圆明园复原图对此,一般民众不但觉得与己无关,甚至,还有很多人加入了趁乱纵火、抢掠的队伍里。他们中,有随着英法联军来到北京的广东劳工,有从天津尾随英法联军而来的流民,也有大量的海淀当地民众。时人王闿运甚至认为,首先纵火者为“家贼”、“奸民”——“夷人出,而贵族穷者倡率奸民,假夷为名,遂先纵火,夷人还而大掠矣。”恭亲王奕訢则上奏:“嗣因夷兵退出,旋有匪徒乘势聚众抢掠,似此情形,令人切齿痛恨!”时人李慈铭在日记里记录:“闻圆明园被夷人劫掠后,奸民乘之,攘夺全物,至挽车以运,上方珍秘,散无孑遗。”所以,对爱新觉罗氏而言,这一年,不仅是“夷祸”的一年,还是“匪乱”的一年。远在承德的咸丰皇帝,一边安排人和英法谈判,一边派人“剿匪”。胜保奏称:“自圆明园一带……土匪仍复肆扰……著即调集各旗,即巡捕营官兵,饬令将各处土匪,严行捕拏,立即正法。”为什么清军在新败之余?还要强打精神,对付抢掠圆明园的“奸民”。原因在于,在帝制中国,不但圆明园作为皇家园林乃是爱新觉罗氏之私产,就是天下,也是爱新觉罗氏之天下。事实上,每个人都在遭受爱新觉罗氏的抢掠,那么,大乱之际,也是很多人反过来抢掠爱新觉罗氏的机会。对帝制的很多子民来说,他们甚至对爱新觉罗氏的“家仇”乐见其成。这一事件转型为“国难”,那是后来的事情。首先是维新派开始从另一视角回望这一事件。年,梁启超游纽约博物院,看到了曾经属于圆明园的钟表、玉雕、金雕、瓷器等数百件物品,他的感觉是,这是中国瑰宝流落海外。他反省说,对此国难,国人却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95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