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雕 >> 金雕的形状 >> 回顾汉文帝陪葬物食梦兽,相传食梦而生
考古队在陕西省西安市汉文帝霸陵殉葬坑挖掘出一副完整的动物骨骼,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些骨头实际上来自于一种远古的神秘动物——食梦兽,也正是在中国境内早已灭绝的“貘(mò)”。
这个貘的旁边还有大熊猫的骨头,能和国宝一起成为汉文帝的陪葬兽,它到底是什么动物?难道也是一种神兽吗?
相传,食梦貘是《山海经》中食梦而生的上古神兽,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山海经》中并未记载有关于“貘”或是“食梦”的动物。
不过在很久很久以前,传说用貘的毛皮制成坐垫或寝具可以驱灾避难、逢凶化吉。因此在上古时期,不乏有以“貘尊”为主题制造的青铜器。
唐朝时,人们将貘的形象绘制在屏风上用以驱邪避病,当这种习俗由唐朝僧人鉴真传至日本后,“貘兽驱邪”的期盼逐渐演化为“食人噩梦、消解厄运”的魔兽。
因此,食梦貘在日本也是著名而又奇幻的文化符号。著有《阴阳师》、《妖猫传》等多部作品、被誉为“日本奇幻小说超级霸主”的知名作家——梦枕貘——他的笔名也是来源于此。
述(最多18字在我国,《说文解字·第九下·豸部》中写道:“貘:似熊而黄黑色,出蜀中。从豸,莫声。”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其所著《说文解字注》中对此条内容的解释:“即诸书所谓食铁之兽也。”
食铁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我们的国宝大熊猫。按照清代学者的意思,貘很有可能就是古人对大熊猫的另一个称呼。
然而根据今次考古队不仅在霸陵中挖掘到了貘的完整骨架,还挖出了陪葬的大熊猫骨骼。这足以说明,貘和大熊猫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远古珍兽。大熊猫作为今天的网红萌兽,我们都熟悉到不能更熟悉了,那这貘到底是什么动物呢?
貘,奇蹄目、貘科的大型哺乳动物。它们身形粗壮笨重,似熊而非熊,似猪又非猪,鼻子长可弯曲,眼睛圆小,耳朵呈椭圆直立状,尾巴也十分短小。
值得一提的是,貘的牙齿十分奇特,它们的牙齿通常是两个尖状连接在一起,形成山脊状,总共有42到44颗牙齿。
在所有物种中,只有貘具有这样的形态特征。霸陵的考古人员正是在清理动物头骨时发现了这个特征,才确定这个来自汉代的珍奇异兽是我国灭绝许久的貘。
貘喜生活在森林中,标准的“素食主义者”,它们喜欢树叶、嫩枝、野果和水生植物。貘的长鼻是一个高度灵活的器官,能够伸向各个方向,帮它们拾取原本无法触及的叶子,这也使得貘的长相进化得如此奇特。
貘经常呈现出裂唇嗅的面部反应,这是一种抬起上唇并露出牙齿以检测气味的姿势。貘是非常喜水的动物,别看它们身形笨重粗壮,在水中称得上是一位游泳健将。
水体可以让它们躲避天敌(孟加拉虎和花豹),也可以帮它们趋热降温,在水中潜行时,它们能把长鼻子伸到水面上呼吸。貘科仅1属5种,分别为亚洲貘、中美貘、山貘、低地貘、卡波马尼貘。这稀少的成员之间有何不同呢?亚洲貘,又称马来貘、印度貘。亚洲貘是最大的一种貘,体长为1.8-2.5米,肩高90-厘米,尾长5-10厘米,体重-千克。
皮肤厚,体毛少,颈背部没有毛,看上去很光滑。马来貘背上有白色马鞍状的色带,头颈、臀部及四肢为黑色,整个就像是在身上披了一条白毯子,所以又称其“毡貘”。
看着亚洲貘这种黑白混搭的皮毛,也不怪古人混淆它和大熊猫的存在了,亚洲貘也是马来西亚的国宝动物,看来黑白注定是国宝的配色了。
我国的野生亚洲貘已灭绝,如今它们仅分布于亚洲的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泰国南部和缅甸南部的丹那沙林等东南亚地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
中美貘又名拜氏貘,全身棕黑色,头和颊部的颜色较浅,唇边、耳尖、喉和胸部有白色斑块,前足4趾,后足3趾,是奇蹄类中仅有的前足4趾的动物。中美貘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即从墨西哥南部至哥伦比亚及其以西的厄瓜多尔一带,主要栖息在潮湿的热带原始森林或沼泽地。中美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
山貘,又称安第斯貘、毛貘,体型在貘科动物中第二小,体长约1.8米,肩高75-80厘米,重量千克。听名字就知道山貘生活在安第斯山脉,分布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等地。同样的,山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濒危。
低地貘,又称南美貘、巴西貘。低地貘全身深褐色,面部颜色较淡,耳朵具有独特的白色边缘。低地貘身上有小白点和白色条纹,鼻子十分灵活。寿命为25-30年。
低地貘产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南至巴拉圭和阿根廷北部。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易危。
卡波马尼貘,是最新发现的一种貘,于年在巴西和哥伦比亚发现。它与低地貘相似但小很多,毛色较之更为深沉,因此又名“小黑貘”。
卡波马尼貘体型比山貘还要小很多,体重约千克,体长1.2米,肩高90厘米,四肢比所有的貘种短,成年体型和梅花鹿基本相当,是世界上最小的貘。卡波马尼貘是自中南大羚在越南和柬埔寨被发现以来第一次发现的较大型哺乳动物,也是近一百年来首次发现新的奇蹄动物。卡波马尼貘尚未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尽管我国古代的貘已经灭绝,让人感到十分叹惋,但其神秘的形象仍然让人们对这个远古动物充满好奇,它为什么会出现在汉文帝的陪葬里?又为什么会快速灭绝呢?
古代,貘的形象常常出现在绘画、雕刻和文学作品中。
民间传说中,貘被认为是能够辟邪驱鬼,保护人们免受恶灵侵扰的守护神,人们常常将貘作为吉祥物或者护身符,希望借助貘的神奇力量来获得平安和幸福。
汉代人“事死如事生”,有着给逝去的先人按照生前的生活习惯、起居用度来打造一个地下世界的习俗。
因此貘也常常作为镇墓兽出现在权贵的陵寝中,既是辟邪护佑、祈求安宁的象征,更是当时财富及权力的一种体现。
更别说霸陵——汉文帝刘恒这样帝王级别的陵墓,这类埋藏动物的外藏坑,象征着他们的皇家苑囿,是帝王在另外一个世界赏玩、食、用的动物储备,羊、马、猪、狗、鸡、鹅、鹤这些动物仅仅是司空见惯。汉陵考古队对刘恒的生母薄太后的南陵进行了详尽的考古勘探工作,共发现外藏坑约座,发掘了55座。
经过初步鉴定辨识,陪葬动物囊括虎、梅花鹿、金丝猴、猕猴、丹顶鹤、金雕、绿孔雀、褐马鸡、陆龟等诸多珍禽异兽,可见皇家的丧葬规格堪称厚重奢靡。亚洲貘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地区,但分布范围确实与霸陵地理位置相对接近。
虽然亚洲貘在现代已经灭绝了,但在古代,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动物分布可能有所变化。因此,我国古代的巨貘很可能就是亚洲貘或其的亚种。
而选用亚洲貘作为文帝的陪葬动物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国的亚洲貘为何会灭绝呢?其实千万年过去,我们已经无法复原貘的生活,也无法准确地追溯它们灭绝的时间和原因。
但归根结底脱离不了气候地形的变迁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同时,第四纪灭绝事件也可能加速了亚洲貘这种大型食草哺乳动物的大规模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