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雕 >> 金雕的形状 >> 金钱豹天鹅太行猕猴济源家门口的生态
河水缓流,水面平静
河面映衬着蓝天白云,两岸草木青翠
几只黑色的大鸟迈动红色的长腿
在浅滩中优雅地漫步
尖而长的喙在水中频频啄食
这是工作人员在黄河湿地西霞院库区长堤附近
拍到的黑鹳觅食的画面
“这是我们首次在西霞院库区发现黑鹳。”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济源管理局小浪底管护站工作人员卢涛告诉记者。黑鹳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已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有“鸟中大熊猫”之称。9月4日以来,他们已连续多日拍到黑鹳,最多时12只黑鹳同框。
黑鹳、白鹳、金雕、玉带海雕、
白鹭、大天鹅、小天鹅……
越来越多的珍禽在济源安家落户
见证着济源在黄河湿地保护
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的成效
位于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的河南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全部为实验区,80%为水域。悠悠黄河水在这里冲出最后一道峡谷,流向广袤的华北平原。黄河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形成的浩瀚水面及分布其间的湿地、滩涂,为鸟儿提供了天然的家园。
从年开始,济源整合中央、省、市各级资金,在黄河湿地保护区实施黄河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坚持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推沟平垄、推埂平障,退耕还湿、退塘还湿,加强植被恢复、湿地保护与管理、监测监控设备配置等,逐渐还原自然生态,为鸟类营造栖息地的湿地环境,打造核心生态保育区。
“生态修复前,这儿是小浪底水库建设时期的堆料场,水泥路面将近一米厚。”济源南山林场副场长李红运指着一处湿地说。为了修复生态,他们清除地面杂物,将近一米厚的水泥路面破开,水泥块全部清理干净。现在,这里已经栽上了树和草。
今年,济源以河南省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济源黄河湿地保护项目为重点,进一步推动生态保护管理、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科学修复退化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已完成投资万元。
加强生态保护,济源一直在行动。
采访途中记者看到,济源至邵原高速公路两侧,侧柏成林,郁郁葱葱。谁能想到,11年前,这里还是光秃秃的山。为加快实现“荒山全部变绿”的目标,年开始,济源实施造林攻坚,探索“困难地”造林模式,采用垒砌鱼鳞坑、回填客土、施加保水剂、栽植优质壮苗、上下覆盖薄膜等五步造林法,11年间完成南太行裸露的荒山绿化10万亩,打造出万洋山、玉阳山、济邵高速绿化建设等一系列精品工程,造林成活率95%以上,创造了南太行“困难地”造林“济源经验”。
如今,济源森林覆盖率达到45.06%,居河南省第二位。近70万亩人工林每年可增加涵养水源万立方米,减少水土流失80万立方米,有力地保护了小浪底水库的生态安全,黄河主河道济源段的水质常年定性评价均为“优”。
从湿地保护到生态修复,济源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保护区内物种丰富,生态系统类型多样。
据统计,济源目前已发现各种鸟类种,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动物种,各种植物种。在鸟类中,有黑鹳、白鹳、金雕、玉带海雕、白鹭、大天鹅、小天鹅等列入国家重点一级、二级保护的鸟类36种。仅去年下半年至今年2月,济源太行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红外相机捕捉到金钱豹的影像资料就达42次。河南唯一一种灵长类动物——太行猕猴,也从余只发展到余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