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省辖地级市,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复确定的河西地区旅游中心城市及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甘肃省农副产品加工和能源基地之一。张掖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古丝绸之路重镇,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之意命名张掖,甘州即甘肃省名“甘”字由来地,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张掖”的美誉
张掖丹霞地貌:宫殿式的丹霞地貌全国第一;彩色丘陵色彩之缤纷,冠绝全国。张掖丹霞地貌奇观形成于万年前,位于张掖市临泽、肃南县境内,面积约多平方公里。这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
张掖大佛寺:始称"迦叶如来寺",因寺内供奉释迦牟尼像,故称"卧佛寺"。明永乐九年(年)敕赐宝觉寺。康熙十七年(年)改称宏仁寺。该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年)历时五载,历经明、清两朝扩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时,有位叫嵬咩的国师,一日静坐,听到附近有丝竹声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这座座东面西的佛殿。
山丹军马场:位于张掖地区山丹县南,即祁连山区大马营草场,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的大马场。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自西汉以来,这里以当地蒙古马为基础,又引进了各种西域良马,杂交培育出的山丹马驰名天下,这里遂成为历代皇家军马养殖基地,经久不衰。
张掖湿地公园:张掖湿地公园位于张掖市城郊北部,主体位于城区北郊的地下水溢出地带,是离城市最近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几个城市湿地公园之一。公园里芦苇草漫天遍地,空气很清新,游客不多。春天有鸟类迁来,夏季有荷花,秋天芦苇金黄飘荡,冬天有美丽的雪景,还有溜冰场,很多孩子在上面玩儿,远处就是皑皑雪山——祁连山脉。“半城芦苇半城庙”,说的正是如此景象。当地人管国家湿地公园称为“大湿地”。
木塔寺又名万寿寺,位于张掖市县府南街,现张掖中学校园内。寺与塔初建于北周或更早一些,经隋、唐、明、清历代重修。据《重修万寿寺碑记》载,“释迦涅时,火化三昧,得舍利子八万四千粒。阿育王造塔置瓶每粒各建一塔,甘州木塔其一也”。唐贞观十三年(公元年),敕尉迟敬德监修,明清均有补修,其建筑技巧集木工、铁工、画师技法于一体,制做精巧。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木塔是张掖城内五行(金、木、水、火、土)塔之一。
掖平山湖大峡谷位于市区东北56公里处,景区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26公里,总面积平方公里。整个景区由九龙汇海、峡谷奇观、情侣峰、一线天、吉祥神树、金蟾问天、人鸟兽塔、石林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亿万年形成的苍茫地貌,迷宫般的峡谷,体现出西部特有的风韵和气势。
龙首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山丹县境内,龙首山为河西走廊北山的一部分,海拔在~米之间,气候属大陆性荒漠气候和大陆性草原气候。其主要保护对象为青海云杉及其森林生态环境。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岩羊、鹅喉羚、猞猁及草原雕、金雕、暗腹雪鸡、鸢等。
俗称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楼于明正德二年(7年)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基座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
屋兰古城位于今张掖城东25公里,碱滩乡东古城村。其东西辟门,西门顶上保存重歇檐山顶阁楼一座,城周三里有奇,城堡内居民人口不到百家,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该馆坐落于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是西北内陆河流域首个城市湿地博物馆。新建成的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科普于一体,以“戈壁水乡、生态绿洲、古城文明”为主题,传承地域历史文化,展示湿地保护历程,彰显生态文明成果,描绘城市规划远景,是展现张掖湿地生态建设的窗口,也是开展爱国主义、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平台和生态科普教育的基地。
感谢广大朋友们浏览请多提出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