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金雕 >> 金雕的形状 >>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有关情况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有关情况
一、基本情况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北部,东、南、西南与北分别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国土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青海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盆地有柴达木盆地,主要河流有黄河、通天河,最大湖泊为青海湖。全省年平均气温在-8.2度至17.2度之间,年均降水量mm左右。全省辖2个地级市,6个民族自治州,4个县级市,27个县,7个自治县,6个市辖区。常住人口万人。
二、机构改革情况
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编制为名,其中公务员编制名、事业编制名,机关工勤6名,实有人。局属事业单位增加4个,名编制。
新设立机构:草原管理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省草原保护、退牧还草工作,承担草原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草原统计工作,负责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及监督管理草原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湿地管理处,主要职能是承担全省湿地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组织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管理省内重要湿地,监督管理湿地的保护利用,承担国际重要湿地公约履约工作;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主要职能是指导全省国有林场基本建设和发展,承担林木种子、草种管理工作,组织开展种质资源普查、收集、示范、评价、利用和种质资源库建设,组织良种选育、审定、示范、推广,指导良种基地、保障性苗圃建设,监督管理林木种苗、草种质量和生产经营行为。
内设机构:局办公室、生态保护修复处(原造林绿化管理处)、森林资源管理处、草原管理处、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湿地管理处、林业和草原改革发展处、国有林场和种苗管理处、规划财务处、科学技术和对外合作处、人事处、机关党委(机关纪委)。
三、森林资源情况
根据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青海省森林面积万亩,比八次清查净增加万亩;森林覆盖率5.82%(与青海省统计数一致),比八次清查提高0.1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万立方米,比八次清查净增加万立方米。
四、草原情况
据-年全省草原资源调查,全省拥有天然草原面积6.28亿亩,是全国第四大牧区,草原牧区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全省共有9个草地类,83个草地型,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占天然草原总面积的45%,主要分布在海拔—米的地区。青海草原区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生长期短,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同时,青海省拥有“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和作用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十分重要。
全省划定基本草原4.81亿亩,承包草原5.99亿亩(其中,承包到户5.01亿亩、联户承包0.98亿亩)。青海省重点实施了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年,退牧还草工程累计投入中央资金约63.21亿元,建设草原围栏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37万亩、舍饲棚圈8.3万户、改良(补播)退化草原万亩、治理黑土滩型退化草地40万亩。年以来,国家先后在青海省实施了两轮草原生态补奖政策,落实草原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29亿亩。至年已累计下达中央财政资金.75亿元,其中-年第一轮每年下达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19.47亿元,5年共下达资金97.36亿元。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启动实施,每年下达资金24.13亿元,年资金规模比第一轮增加了23.9%,至年共下达资金72.4亿元。
年,青海省结合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在全国率先设立了草原生态管护岗位。年以来,结合精准扶贫和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对草原管护员队伍进行了三次扩增。至年,全省共聘用草原管护员4万多名,创新建立了一系管理制度和办法,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草原管护队伍。
五、野生动植物情况
青海省分布的国家一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22种(黑鹳、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胡兀鹫、斑尾榛鸡、绿尾虹雉、黑颈鹤、大鸨、雉鹎、金钱豹、雪豹、云豹、藏野驴、马麝、林麝、野骆驼、白唇鹿、野牦牛、普氏原羚、藏羚);
国家二级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有63种(大鲵、白鹈鹕、卷羽鹈鹕、白琵鹭、大天鹅、尤鼻天鹅、凤头蜂鹰、黑(耳)鸢、苍鹰、雀鹰、大鷟、普通鴛、草原雕、乌雕、靴隼雕、秃鹫、高山兀鹫、白尾鹞、白头鹞、白腹鹞、鹊鹞、鹗、黄爪隼、红脚隼、猎隼、游隼、燕隼、红隼、矛隼、灰背隼、暗腹雪鸡、藏雪鸡、血雉、红腹锦鸡、白马鸡、蓝马鸡、灰鹤、蓑羽鹤、雕鹗、长耳鹗、短耳鹗、四川林鹗、纵纹腹小鹗、鬼鹗、猕猴、棕熊、黑熊、小熊猫、石貂、水獭、荒漠猫、兔狲、猞猁、金猫、马鹿、水鹿、鹅喉羚、中华斑羚、中华鬣羚、西藏盘羊、岩羊、藏原羚)。
省级保护野生动物有35种(黑颈鹛鹏、鸬鹚、苍鹭、灰雁、斑头雁、赤麻鸭、翘鼻麻鸭、斑嘴鸭、环颈雉、渔鸥、棕头鸥、毛腿沙鸡、西藏毛腿沙鸡、戴胜、蚁鴷、灰头绿啄木鸟、黑啄木鸟、大斑啄木鸟、三趾啄木鸟、长嘴百灵、蒙古百灵、短趾百灵、短趾百灵、凤头百灵、细嘴短趾百灵、小云雀、角百灵、沙狐、赤狐、香鼬、黄鼬、艾鼬、豹猫)。
全省野生植物资源也较丰富,有维管束植物种,分隶科、属。其中蕨类植物8科、16属、30种。裸子植物5科、9属、41种。被子植物科、属、种。一些较濒危的植物如香柏、高山松、刺柏、红杉、羽叶丁香、桃儿七、黄芪、梭梭、雪莲等已被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另有大叶钓樟、绢毛木姜子、华秸竹等近百种植物是我国国内水平分布的西界边缘,具有特殊的保护价值。
六、各类自然保护地情况
全省自然保护区11处,总面积.74万公顷(3.27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0.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处、面积.4万公顷(3.11亿亩),省级自然保护区4处,面积.94万公(0.16亿亩)。地质公园9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8个,省级地质公园1个),地质公园面积为公顷;风景名胜区1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8个),风景名胜区面积为公顷。
七、林业重点工程情况
1.三北工程。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年共投入资金万元,全年共完成乔木造林28万亩、灌木造林10万亩,封山育林21万亩。其中安排湟水流域规模化林场建设中央投资万元;统筹支持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林业示范建设及精准治沙,年已完成年度全部投资任务。
2.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年安排我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二期中央预算内投资万元,该工程建设范围涉及到我省除海西州外的7个市州,共安排人工造乔木林6万亩,封山育林30万亩,年已完成年度全部营造林任务。
3.退耕还林工程。年我省无退耕还林营造林任务,全面共安排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万元,其中: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万元,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万元。
4.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年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万元(其中万元为中央预算内藏区专项投资),建设规模人工饲草基地、贮草棚建设、草原鼠虫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森林防火基础设施、森林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建设、黑土滩治理、沙化草地治理、保护基地和生态监测平台建设等,该工程共涉及到我省4个地区10个(市)县,年全年共完成投资1.63亿元。
5.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年共安排林业投资万元,草原投资万元,开展了黑土滩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控、沙漠化土地防治、人工造林、湿地保护、森林有害生物防控、林木种苗基地建设等项目,年全年共完成中央投资11.48亿元。
八、年度工作情况
年,青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年全年青海省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与改革成效显著。
一是大规模国土绿化提质增速。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大力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综合治理、三北、天保、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加快西宁海东南北山、西宁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绿化,全年完成营造林万亩,为计划任务的%,再创历史新高。新创建3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建设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1.29万亩,封禁保护沙化土地34.65万亩。在西宁开展“互联网+”义务植树试点,完成全民义务植树万株。全省森林覆盖率3年增加近1个百分点,达到7.26%。
二是林业资源保护持续强化。坚持依法治林,审批征占用林地项,有力支持了重大项目建设。组织开展“绿盾”、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等专项行动,积极推进跨省区、跨部门联合执法,全年查破案件5起,处理人次,形成有力震慑。首次开展珍稀植物调查和林木种质资源普查,完成第七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和全省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全面落实森林草原防火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责任制,全省连续32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率达96.81%。
三是草原生态建设稳中向好。严格管控征占用草地,深入实施草原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围栏0万亩,治理黑土滩.5万亩,防治草原鼠虫害万亩,建成人工饲草基地9万亩,落实草原补奖资金24.13亿元,草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天然鲜草亩产公斤,较年增加8.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8%,比年提高0.8个百分点,大美草原守护行动取得成效。
四是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建立。协调推进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沙漠公园、湿地公园建设,新建2个国家森林公园,2个国家湿地公园,建成首个省级湿地公园,覆盖全省、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快形成。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实行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月报告、月通报制度,雪豹、普氏原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祁连县首次发现“鸟中大熊猫”黑鹳。在西部五省区率先启动泥炭沼泽碳库调查,实施青海湖、扎陵湖—鄂陵湖湿地保护工程,完成湿地生态效益补偿22.4万亩,退耕还湿1万亩,湿地保护恢复力度前所未有。
五是林业重点改革深入推进。完成省级机构改革,开启林业草原融合发展、自然保护地统一管理新征程。三江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功能区划、生态监测、执法监管、管护站点同步推进,探索建立了“村两委+”社区管护新机制,矿业权全部退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成效。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扎实推进,完成年度造林20万亩。国有林场改革通过省级验收,3万亩森林纳入保险,发展活力明显增强。
六是富民产业发展提档升级。着力打造有机枸杞品牌,认证有机枸杞17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枸杞生产基地,诺木洪枸杞产业园区升级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中藏药基地加快建设,种植面积达24万亩。林木苗圃突破16万亩,生产苗木近11亿株。林麝等野生动物繁育快速增长,总量近35万头(只)。生态旅游接待量首次突破千万人大关,较年增长一倍。森林康养、花海乡村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成为旅游经济新亮点。全省林业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产值达到69.42亿元,较年增长35%,带动全省20%的农牧户增收致富。
七是林业生态扶贫精准发力。坚持产业带动、造林务工、奖补增收、管护就业和定点帮扶综合施策、多措联动,生态扶贫实现新突破。产业带动12.4万农牧户户均增收1.39万元,人均增收元。通过兑现森林生态、天保工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国家补助政策,直补农牧民各类资金10.24亿元。林草管护员设置与扶贫精准衔接,新增贫困人口护林员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业草原生态管护员达4.99万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八是支撑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坚持多元化投入,全年完成中央和省财政林草投资72.83亿元,超年投资水平,地方投资达到15.5亿元。强化法制保障,出台湿地名录管理办法,全省重要湿地及湿地公园纳入国家生态红线范围和省级“一河(湖)一策”方案。强化林业科技支撑,推广科技示范项目22项,编制地方标准13项,建立都兰有机枸杞产业国家创新联盟,启动实施三江源高海拔城镇造林绿化关键技术示范项目,三江源、祁连山雪豹监测、干旱节水灌溉造林、浅山汇集径流整地取得新成果。
九、资源管护情况
天保工程区内国有林管护面积.45万亩、集体和个人国家级公益林面积.83万亩、集体和个人地方公益林管护面积万亩;年天保工程中央财政补助资金数额万元。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39万亩,集体和个人国家级公益林管护面积.01万亩,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万元。
十、造林绿化情况
实际完成营造林万亩,为目标任务的.5%。其中:“三北”工程造林36万亩;天保工程造林14万亩;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造林20万亩;特色经济林8万亩;三江源二期工程造林2.28万亩;“三北”防护林及天保工程封山育林51万亩。9安排国土绿化万亩,完成义务植树万株以上。
十一、林业产值情况
年全年共完成林业产业产值69.42亿元。按产业性质分,林业产业第一产业产值53.4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7.1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81亿元。按产业类别分,林业特色种植产值59.91亿元(其中:特色经济林产值39.84亿元,中藏药材产值8.25亿元);林业特色养殖产值0.7亿元,林业生态旅游产业产值8.81亿元。
十二、国家公园试点建设情况
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占31.5%。青海片区涉及德令哈市、天峻县、祁连县、门源县4县市12个乡镇48个村(牧)委会、3.4万人。包括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年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开展以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共投入资金1.28亿元,推进开展试点方案编制、规划调查、巡护监测设备配备、雪豹监测、巡护执法、湿地保护与修复、管护站建设工程等项目。
截至目前,开展了国家公园本底资源和数据信息调查;编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初稿)》;积极推进省级以下管理机构组建工作;启动开展国家公园立法工作;选取9个试点村,签订《“村两委+”共建共管协议书》;编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综合执法工作方案》;建立了综合执法机制;管护站巡护信息通报制度全面执行;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和自然体验活动;主动与媒体记者联系,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媒体作家采访采风活动,制作了《青海林业-祁连山专刊》,拍摄祁连山国家公园专题宣传片、雪豹宣传片和黑颈鹤宣传片;筹建青海省祁连山自然保护协会;建立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深化科研合作、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监测。
三江源国家公园。试点范围是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的五个保护分区。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共安排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共投入4.8亿资金。按照山水林草湖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的自然保护区、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重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等各类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优化组合,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制定功能分区管控、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特许经营、国际合作交流等12个管理办法,编制《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推进山水林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在法治层面,出台《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成立玉树市人民法院三江源生态法庭,建立三江源国家公园法律顾问制度。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共安排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共投入4.8亿资金。强化合作交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卫星通信系统建设项目,推动中国航天五院“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基地建设,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
十三、林业生态扶贫情况
年全年,产业带动12.4万农牧户户均增收1.39万元,人均增收元。通过兑现森林生态、天保工程、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国家补助政策,直补农牧民各类资金10.24亿元。林草管护员设置与扶贫精准衔接,新增贫困人口护林员名,全省建档立卡贫困户林业草原生态管护员达4.99万人,人均年收入超2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十四、国有林场改革情况
我省现有国有林场个,全部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职工人,林地面积万亩。经批复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拨付中央财政国有林场改革补助1.58亿元,因我省国有林场在改革前已全部转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由财政全额拨付,此次改革中省级财政未再安排国有林场改革补助资金。年国有林场改革启动后,我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及电视电话会议要求,加快审查批复县级实施方案,通过召开现场推进会、开展专项督查等举措,全面落实改革具体任务。
年底已全部完成了8个市州国有林场省级验收工作,并反馈整改要求。年以来,对照国家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验收办法》,针对存在问题及时与省编办、省人社厅、省交通厅、省水利厅、省电力公司等部门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沟通对接,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及文件,督促市(州)县级整改省级验收时存在问题,全面完成改革任务。根据《国有林场改革验收办法》,我省结合全省市(州)县级国有林场自验收和省级评估验收结果对照打分,自评分93分,为优秀。
十五、集体林改情况
年,我省集体林确权面积为.97万亩,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为万元,林下经济发展面积为88.53万亩,产值为.71万元。林业专业合作社为个,目前还没有登记注册的家庭林场。森林保险面积3.17万亩,投保金额为万元,赔付金额为.33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