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有27岁了,珍稀濒危物种较多。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手段,既能对野生动物的生存状态有所了解,又能更好地保护它们。《监测国宝》华商报李杰摄影报道“咦,拍到了熊猫,走路的样子像大妈在跳广场舞!”年4月21日,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易家坪保护站巡逻员陶清华在丛林中行走了七八个小时之后,终于到达了阮全沟海拔米的红外监测点,这是他和两个背工当日到达的第三个监测点。工作人员在调试红外触控相机。从当天起,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两个站开始为期一周的红外相机监测普查工作。易家坪保护站站长周欣国为了做好这次普查工作,提前做了认真仔细的安排,他们站上的8名工作人员,兵分三路,分别是阮全沟队,由陶清华带队;龙洞沟队由站长周欣国带队;吊沟队由李祥丰带队。工作人员蹚水过河是家常便饭。背工行走在独木桥上,一趟下来这样的桥要走四五处。聂小霞是保护区少有的女队员,她模仿动物的高低调试安装红外线触控相机。据了解,这项红外相机监测工作已经开展了六年,每年春冬季会各开展一次。通过红外相机监测手段,能更科学精准地监测到秦岭野生动物的活动区域及生存状态,尤其是对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保护动物的生存状态监测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工作人员进入大熊猫栖息地进行巡护安装红外触控相机。巡护一次非常艰难,走的都是悬崖峭壁上的兽路。穿梭在兽道上,这些竹林也是熊猫的餐食。队员们在营地做晚餐,用火非常小心仔细。海拔余米的地方,夜里很冷,只能在营地屋子里生火取暖。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年,年晋升为省级保护区,年晋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的湑水河上游,东以秦岭梁为界与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接壤;南以财神岭为界与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西南与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西与黄柏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西北接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厚畛子大熊猫走廊带。保护区总面积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公顷;缓冲区面积公顷;试验区面积公顷。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据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区内野生成体大熊猫种群数量约为26只,分布密度为0.22只/km,为全国野生大熊猫高密度分布区之一。保护区内国家级珍稀濒危物种较多,其中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豹、金雕等6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鬣羚、斑羚、黑熊等19种。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前已经安装了48台红外相机,这次巡护监测,又安装了近20台,这为监测保护国宝提供了更好的数据支撑。年7月30日,红外触控相机拍摄到的熊猫。年9月7日,红外触控相机拍摄到的金丝猴。年4月20日,红外触控相机拍摄到的羚牛。熊猫、金丝猴、大熊猫、朱鹮,秦岭四宝国家级保护动物就生活在大秦岭里。镜头所在之处,就近多了木闻(三秦文化研究会理事)巍巍秦岭山中,隐匿着一条傥骆古道,异常险峻。穿过“象鼻吸虹”与殷娘娘庙一众景观,就到老县城了——说来轻巧,翻山越岭不那么容易。只是对于摄影师李杰来说,可谓轻车熟路。如果说西安是南方人李杰的第二故乡,老县城几乎就是他的老宅了。他去老县城不是最早的,也是很早的了。他的镜头熟悉并记录过这里的村落、乡民,一石一径、一草一木。一口气爬山8小时,山中夜宿一晚,背着无人机、相机、口袋机,又是拍照,又是录视频,一旦有信号就赶紧来段直播,全方位、多手法,乐在其中。李杰这番苦功,是今年4月跟拍陕西周至老县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巡山,安装红外相机监测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野生保护动物。这片保护区1万余公顷,深山老林,藏“宝”无数,人迹罕至,怎知国宝无恙?68台红外相机派上大用场。于是,走路摇摇摆摆仿佛大妈跳广场舞的大熊猫,埋头吃草胜似闲庭信步的羚牛,小心翼翼亦步亦趋的毛冠鹿,好奇胆大凑上前来的金丝猴,一个个都被摄入镜头,监测者如对坐近观,可辨其体态、毛发、神情,细微之处,前所未见。古话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这话该改改了,镜头所在之处,就“近些,再近些”了。(刊发于人民摄影报年第27期·3版)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