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

苏47前掠翼五代战机,苏霍伊航公司沉默的

发布时间:2024/5/29 13:36:47   

年8月,在莫斯科州的茹科夫斯基市举办了第四届莫斯科航空航天展,除了往年就出现过的各式飞机以外,一款从未见过的原型机赫然出现在了测试场地中,它配备了一对前掠翼机翼。很多不是太了解航空的人会认为这样的设计只是设计师用来吸引眼球的方式,比如各式各样符合审美的跑车外形。

但是对于现代飞机而言,不管是作战序列的战斗机还是民用飞机,它们的外形都不是为了哗众取宠,飞机在设计时,每一处设计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对于这款特殊造型的飞机而言,前掠翼绝不是噱头,而是决定它独特性能的原因,它就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由俄罗斯研制的前掠翼战机苏47,绰号金雕。

说到苏47的前掠翼就必须说到机翼的掠角,一般来说翼尖和翼根呈水平位置叫作平直翼,如果沿机身轴线前移或者后移就形成了掠角,如果掠角为正就称之为后掠翼,掠角为负就称之为前掠翼。现在大部分的战机都采取的是后掠翼,因为后掠翼可以减少激波阻力,这种阻力在时速五百千米时开始出现,在一倍音速时达到最大值。

同时,前掠翼相当于后掠翼,有着更好的抗矢速特性,因为不管是前掠翼还是后掠翼,在高速飞行时,空气都会顺着机翼有一个水平的流动,也叫展向流动。对于后掠翼飞机,空气会从中间相机延伸,从而翼尖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而对于前掠翼飞机,空气是从翼尖向翼根施压的,结合两边的边条翼以及尾涡的堆积,气流将被大大削弱,从而获得了更好的气动效率,机翼的升力也得到了增加,这也意味着飞机的起降性能将会更加优秀。

翼根位于机身后部的设计在机身前预留了充足的位置,使得机身的利用率更高。虽然前掠翼有着诸多优点,但也有它的问题,在一定的时速下,机翼会发生扭曲,升力会使翼尖过度变形,这种状态下会一直累积,最终是机翼断裂,这样的现象被称之为气动弹发散。

但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前掠翼的机型必须足够坚固,而钢结构在这方面的性能很差,并且会使机翼过重,直到20世纪80年代,复合型材料的出现让这一情况有了改变,也正式开始了前掠翼军用飞机的探索,美国是率先展开这研究的国家。年12月,美国格鲁门公司被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设计局委托开发并制造了两架试验机,命名为X-29A。

年12月,第一架试验机在爱德华兹空军基地进行了首飞,之后格鲁门公司对X-29A进行了改进,并交由NASA、美国国家航天局完成余下试飞工作,第二架试验机于年首飞,看到美国的前掠翼进展,苏联也没闲着,时任苏霍伊设计局的总工程师西蒙诺夫非常清楚这种设计的优势,于是开始研究这种前掠翼飞机,并把代号指定为S-22。

与美国的X-29A相同,S22采用的也是鸭翼布局,加上前掠翼的外型设计,可原本单发单座的设计,因为苏联当时没有适合推力的发动机,由此S-37工程启动,与S-22不同的是S-37采用双发动机的设计。

年,S-37的首架原型机建造完成,年5月,S-37原型机所有的相关装备工作完成。

年5月25日,S-37完成了首飞,且实现了超音速飞行,并于年亮相莫斯科航展,正式更名苏47"金雕",届时S-47已经完成了19架次的实验飞行,展会上的S47与先前设计的一样,采用高度不稳定的三翼气动布局,90%的复合型材料让机身更轻,即以前缘后掠角为负20度,前展长襟翼,后缘前掠角37度,机翼前缘配备可下摆机翼,后缘有一对机翼和一对副翼,机身长度22.6米,翼展16.7米,高6.4米,机翼面积64平方米,空重14.4吨,最大起飞重量34吨。

实用升限一万八千米,航程三千三百千米,低空飞行时速度可达1.1马赫,而高空飞行的最大时速为两马赫,采用固定式进气口,尾部全动近距耦合鸭翼,机尾配备两台发动机短舱,配备两具AL-37Fu加力涡扇发动机,单台发动机超负荷运作时可提供15吨的推力,发动机两端配置两个设备整流罩。

航电方面因为没有正式服役,所以相关的数据无从得知,但可以推测应该和苏35类似,年苏,47装上了内部弹仓,被用于测试战斗能力,为此苏47又进行了上百次的测试飞行。S-47的雷达位于机头整流罩内,能够同时锁定24个目标。S-47采用了内部弹仓和武器挂架的装载模式,共有14个挂点,其中翼尖两个,翼下六到八个,保形武装挂架六到四个。

其中空空导弹有R77,R77PD,R73三种规格,空对地导弹有X29T,X29L,X59M,X31P,尽管S-47配备的武器种类十分多样,但随着年美军的F22问世,S-47也被彻底打入冷宫。总的来说,S-47作为前掠翼战机的先行者它是成功的,伴随着五代战机的问世,前掠翼的气动布局显得有些鸡肋,并且就目前来看也不会被未来的六代战机所使用,但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已经足够将前掠翼飞机用作亚音速飞机上甚至未来的无人作战飞机。无疑S-47已经成为了历史,成为了那个时代最独特最具美感的战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73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