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

深宫难忘溥仪帝宫末代皇帝民国旧影珍藏

发布时间:2023/3/4 23:12:52   
北京医治痤疮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1/8578752.html

 9·18的警报声余音未散,似乎在警示人们勿忘历史。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又一次引起人们   在天津静园时的溥仪

  展示逊帝戏剧人生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任万平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此次展出的照片是从故宫的2万多张老照片中甄选而出,摄影技术于19世纪60年代传到了中国也传入了宫廷,这次主要截取的是溥仪小朝廷时期的照片,照片在日本也叫写真,它能更真实地反映溥仪在退位之后的生活,对于人们了解这个特殊的、具有戏剧色彩的人物有直接的帮助。

  至于选择与伪满皇宫博物院联手推出这项展览,任万平表示有其特殊的意义。“这些照片的主人和伪满皇宫的主人是一致的,在熟悉的场景中大家会更加想了解他的生活,照片比文献记录更为直观和真实,看着这些照片人们就更容易回到那个时代,回望历史也是为了展望未来。”

  溥仪手拿战刀、手枪,表现出活泼的一面

  来自四川的肖先生对记者表示,来观展之前,他对溥仪的印象只停留在一个很表面的层次上,而这次特意来观看这些旧影之后,他发现原来溥仪并不仅仅是一位末代皇帝,他的形象从一个模糊的符号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那段历史真的是令人很心酸,但是还是希望能够了解更多背后的故事。”

  本次展览为丰富观众观展体验,在展示百年前溥仪及其相关人物影像基础上,又灵活借助民国风格情景再造等展示形式,打造沉浸式互动体验项目,为观众营造“皇宫里的民国范儿”民国照相馆体验项目。

溥仪着色分身像

  东西文化夹缝中的末代皇帝

  在此次展出的张照片中,大多都是展现溥仪的日常生活场景,包括他在御花园中与兄弟的合影、与皇后婉容的合影,还有很多游戏的场面,为观众们呈现出末代皇帝不为人所熟知的少年生活图景。

  光绪三十二年(年)正月十四日,溥仪出生在北京醇亲王府。从年底即位称帝一直到年被逼离宫,溥仪在紫禁城中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而在这一时期中形成的观念对他的一生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据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员陈春萍介绍,从这些老照片中可以看出,溥仪在青少年时期思想状况产生的一些变化,还有他帝王观念形成的根源。在紫禁城时期,溥仪只是一个少年,即便后来去往天津生活的时候,他也不过是一个青年,但是他心中却有很深的帝王观念,这和他在宫中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宫中的环境密不可分。“一方面他很遵循祖制,他受老师陈宝琛的影响,幻想着复辟他的祖业,也就是大清王朝,另一方面他又很崇尚他的英文老师庄士敦,幻想着出国留洋”,陈春萍表示。

铜镀金交龙纽“大清嗣天子宝”

  从少年到国民“叛徒”

  庄士敦是溥仪在紫禁城生活后期对他影响最深重的一位老师,他认为庄士敦身上一切都好,包括庄士敦身上的樟脑味儿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香味,所以他亦步亦趋地模仿着庄士敦的行为举止。溥仪身上一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既幻想着复辟又醉心于西化生活,通过一张张旧照片可以清晰看到溥仪这种矛盾的思想状况。

  被问及举办这次展览的初衷,陈春萍表示希望在展览中体现社会教育价值,告诉观者他之所以走上背叛民族主权的道路,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他自身的观念是分不开的,通过这些照片让大家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溥仪,了解他和普通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了解溥仪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溥仪和其他的少年一样,有着天真玩乐的天性,喜欢和玩伴们嬉戏,照片中可以看到他身穿民国将领服装,手拿战刀、手枪,这些照片被瞬间定格,也使我们能够捕捉到这位末代皇帝的生活细节。”

  除了画面所展现的生活场景之外,还可以从照片中感受到当时摄影技术的发展已经十分娴熟。一张运用技巧制造的溥仪分身像吸引了很多观众惊叹的目光,而在几张皇后婉容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后期着色的痕迹,“那些颜色即使到了今天也依然十分鲜明”,陈春萍说到。

用来盛放“大清嗣天子宝”的银质蓝地錾金雕云龙印匣

  清朝历任帝后80件传国宝玺展出

  “历史印迹——清宫帝后宝玺特展”由伪满皇宫博物院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与旧影展同日开展。本次展出的玺印是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2万多件玺印中精选80件,分国宝、皇帝宝玺、后妃玺册、宫殿宝玺、官印及合符、印样及印料等六个单元,集萃了清宫宝玺的菁华。

  本次展览中,伪满皇宫博物院选取4件重点文物做成AR图片置于展厅中,观众扫描图片即可度全方位观看清宫宝玺。而文物从平面中“蹦出来”这种人机互动的展陈方式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观展体验。这也是伪满皇宫博物院首次将AR技术应用于展览之中。

  本次展览对于研究清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并为篆刻及收藏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机会。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2月20日。

青玉交龙纽“宣统御笔之宝”

  乾隆规制大清“二十五宝”

  自秦统一六国后,皇帝印章称“玺”或“宝”,凡皇帝发布诏书或文告时所用印章则称“宝玺”。清代宝玺除一部分因战乱散失民间或海外,其余均较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其中大部分即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些宝玺是中国古代印章文化艺术在清宫中的反映。

  本次展出的玺印涵括了金、银、铜镀金、铜、玉、木、瓷、墨晶等材质,既有清初至康雍乾三代的皇帝宝玺,亦有嘉庆至清末宣统时期的各类印章,基本涵盖了清代宫廷印玺的各个门类和方面。

  清代皇帝宝玺分为代表皇权的国宝以及皇帝收藏和鉴赏用的宝玺。清沿明制,清初代表皇权的国宝已有二十九方,到乾隆十一年()收藏在交泰殿的皇帝宝玺则达三十九方。但宝玺的数量和设放地点尚未制度化,其用途不规范,玺文篆刻亦不统一。乾隆十一年,乾隆皇帝根据《周易》中“天数二十有五”,以保佑“大清得享号二十有五之数”,从原三十九方印中挑选出二十五方,以为典藏。同时,对当时所有皇帝宝玺加以整理和完善,确定了二十五宝的名称、尺寸、纽式和用途。然而,自乾隆皇帝以下仅传了六代,至宣统朝就寿终正寝了。

  闲章展现皇帝“私人爱好”

  历朝皇帝都有玩赏性的闲章,但存世的寥寥无几,惟明清两代有较多遗存。

  清代皇帝的闲章,是当时社会印章文化的反映。中国印章文化的艺术发展到明清,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一变化的出现与当时文人书画的兴盛有密切联系。书、画、印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例如清代后妃玺册上有册封印就是身份的象征,有尊号、徽号册宝,谥号册宝,御书钤用章等。

  本次展出的皇帝闲章中,有些是赏玩品鉴时使用的御览之宝,有些是写字绘画时使用的御笔之宝,种类十分丰富。

  “国宝的材质有制度规定,而闲章的材质就比较多元,也最能体现不同皇帝的喜好,比如雍正不喜欢奢华,他的印章中有很多是寿山石材质的,还有一些是瓷印,在清宫中瓷印是非常少见的,乾隆喜欢玉,他的印章中玉制的最多,道光比较谦虚勤俭,他的印章刻字就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而嘉庆的很多印章能看出他是在模仿乾隆,乾隆有的印文他都有,从印章中就能窥见清朝各位皇帝的个人喜好和艺术情趣”,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馆员恽丽梅表示。

  “置宝匣”估价最高

  此次故宫博物院带来的80方玺印中有很多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有两方檀香木印章,本来是光绪帝准备在变法时使用的,但后来并没有使用到,当时一共准备了8方,本次展览展出的是其中的2方。

  高9.3厘米,方12.8厘米的青玉交龙纽“宣统御笔之宝”,印文为汉文篆书。宣统是溥仪的年号,他退位后,在宫中帝号仍存不废,享有优待条件。溥仪喜画牡丹、花卉,其书法字体工整、浓墨醒目,含欧体韵味,此印便是他钤于御笔书画之上的印章。

  据恽丽梅介绍,场中最好的展品是一只银质蓝地錾金雕云龙印匣,匣盖云龙纹呈凸起状,龙身细长,云纹活泼,匣底为方形,光素,是康熙时期盛放二十五宝中“大清嗣天子宝”的匣子。“那个(指印匣)是估价最高的”,恽丽梅表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8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