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雕

品读国家公园聆听高原脉动

发布时间:2022/12/3 15:04:46   
白癜风有哪些治疗方法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ys/201203/8458713.html

由青海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管理局)主办,以“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主题的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在今天正式开幕。

论坛邀请了名国内外相关领域管理机构代表和知名专家学者,围绕论坛主题开展主论坛的研讨与交流,举办4个主题的分论坛和6场边会,介绍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新实践,为国家公园示范省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论坛还同步举办“大美中国”主题摄影展等10多项展示活动。

作为三江源、祁连山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青海着眼养育、保护、利用、改革、融合、严管等关键环节,在生态系统保护、生态安全维护、合理开发利用、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加强建设,力争为我国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提供“青海方案”,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青海经验”。

品读三江源国家公园

江源美景

这里地处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发源地,这里是我国和亚洲的重要淡水供给地,这里有着“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之称,这里就是——一片12.31万平方公里的“净土”。

用爱守护着可可西里的“高原精灵”

这里是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这里是全球生物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景观、生物多样性具有全国乃至全球意义的保护价值。这里远离喧嚣,是生态的“净土”,是生命的“乐园”。

生态管护员将每一天的工作都详细记录下来

这片“净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这里开启了一种全新体制的探索,在这里正在进行保护修复生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资金保障长效机制、有序扩大社会参与的生动实践,在这里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正在谱写美丽中国青海的新篇章。

岩羊漫步

这片“净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这里要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这里要建成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这里要建成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悠闲觅食的藏野驴

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留予子孙后代的一方“净土”,这里将向全世界展示的是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

漫步在可可西里的“高原精灵”

三江源国家公园

系列原创性改革

助推其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

藏野驴群的凝视

青海千山堆绣、百川织锦,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在国家可持续发展大局中具有突出战略地位。保护好三江源,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大局,事关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肩负起保护生态环境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方面不断创新实践。

年11月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试点方案》。

年3月5日,《试点方案》正式印发,三江源成为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其目标定位为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三江源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化传承区。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提出了“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五年设立国家公园”的工作目标。全省上下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扎扎实实”、“三个最大”、“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要求,立足青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重实际、突出特色、稳中求进,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积累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模式,为全国生态保护提供了一个好典型、好示范,已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保护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典范。

可可西里互相亲昵的两只藏羚羊

树牢十个建园理念完善十五个建园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三年来,我省牢记特殊使命,坚决扛起政治责任,紧紧抓住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重要机遇,积极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明确了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绿色发展、和谐稳定的战略目标,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体制试点的“根”与“魂”,先后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确立了依法建园、绿色建园、全民建园、科技建园、智慧建园、和谐建园、科学建园、开放建园、文化建园、质量建园的理念,逐步形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规划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生态保护体系、机构运行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多元投入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监测评估考核体系、项目建设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公众参与体系、合作交流体系、社区共建体系,走出了一条富有三江源特点、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体制探索之路。

年7月7日,在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可可西里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青海省世界遗产空白。

黄河源头,闲庭信步

规划和法治引领依法依规建园基础牢固

挂牌成立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组建成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咨询专家组,“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国家公园分室”。编制发布了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规划《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规划、管理规划、社区发展与基础设施规划、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规划、产业发展和特许经营规划,在全国率先构建了“1+5”国家公园规划体系。依程序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印发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等13个管理办法等。

成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征集确定并发布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志和识别系统,形象标识经向国家工商局申请并注册。编制发布三江源国家公园宣传版画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规范和技术标准指南》《三江源国家公园标准体系导则》《三江源国家公园形象标志》3项标准体系。开展了本底调查,发布了地表水、草地、林地、野生动物等自然资源本底白皮书。编制了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以及资源资产管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形成的收益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办法。

在试点建设中,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充分调动牧民群众保护生态的积极性。创新建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机制,全面实现了园区“一户一岗”,共有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三年来省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生态管护补助,户均年收入增加元。编制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完成生态管护员基本信息的采集与整理;制定印发了管护绩效考核管理细则(试行)。推进山水林田草湖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了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设立“人兽冲突保险基金”,强化人畜冲突管理,提高了牧民保护野生动物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江源美景(资料图片)

落实三个“最严格”以优美生态满足人民需求

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是第一战略、首要责任、紧迫任务,采取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执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标准,落实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

体制试点过程中,“三级”执法机构联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执法严格、监管有效的生态保护管理新体制全面形成,纵向垂直合作综合执法体制不断强化。截至年上半年,已开展各类专项行动17次,集中开展全域巡护20余次,查处各类违法犯罪案件余起。

结合青海省情实际,根据“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主管”的原则,分类分批安排落实三江源国家公园项目资金。整合了三江源二期、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美丽乡村等建设资金,统筹用于生态保护和支撑服务项目建设。

重点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建设项目和保护监测、科普教育服务、大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金融创新,出台《建立推进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金融工作协作机制》,完成了与中信银行、兴业银行、太平洋保险公司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订,构建起了多元投入体系。

统筹各类资源优势夯实国家公园建设基础

始终坚持开放建园。强化科技支撑,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等科研院所、咨询机构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绿化及基金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大数据中心和卫星通信系统建设项目,推动中国航天五院“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基地建设,充分应用最新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域生态监测。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院士工作站,起草完成了《中科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展规划》。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针对省州县乡村干部、生态管护员、技术人员组织开展全面系统的业务培训场次、多人次。在青海大学生态环境工程学院开设国家公园方向相关课程,首批80名学生已入班学习。建立多方交流合作机制,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巧女基金会、广汽集团等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战略合作。

不断探索与毗邻省份横向联合综合执法新路子。召开了青新藏三省区国家级保护区联盟第六次协作会议,拓展青甘云四大保护区加入协作联盟,联盟成员达到10家,并签订了联防联治协作备忘录。正在加紧协调建立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省份协同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同时与边界地区签订协议,建立了跨区域警务联防机制,依法管园和建园水平逐年提升。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份责任,更是一份荣誉

面向世界开放建园强化国际合作交流和宣传推介

秉持“文化建园”理念,多形式、全方位开展了社会公众宣传教育。三年来,组织中央主流媒体和青海省垣媒体分批赴三江源进行实地采访,累计推出系列报道近篇;与全国54家媒体联合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全国媒体行”大型采访活动,协助中央电视台《直播长江》特别节目。拍摄、制作和播出《中华水塔》《绿色江源》两部纪录片以及19部国家公园广告片,《中华水塔》兼获全国十佳纪录片奖和最佳摄影奖。

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文化交流部、省外事办公室签署《三方合作框架备忘录》。参加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保护区展览,加入了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国家委员会,填补了我省的空白。先后与美国黄石、加拿大班芙、厄瓜多尔、智利国家公园等正式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受邀参加由德国莱法州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总局举办的文化交流系列活动,参加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会议。

展望未来三江源的大美画卷必将展现世界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党中央交给青海的重要政治任务。年正式设园,时间紧,任务重,标准高,要求严,来不得半点闪失。我们将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科学把握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的新趋势、新任务、新要求,借助国家公园论坛在青召开的东风和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强大动力,扎实做好正式设园前的攻坚工作,努力把三江源国家公园打造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名片、生态系统原真保护样板、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野生动物天堂、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平台、生态环境科研基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窗口,向全世界展示面积最大、海拔最高、自然风貌大美、生态功能稳定、民族文化独特、人与自然和谐的国家公园,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公园品牌,留予子孙后代的一方“净土”。

品读祁连山国家公园

祁连山美景

你祁连山国家公园的山,延绵不绝、奇峰高插天,日夜守护着草原,守护着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祁连山的存在使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带孕育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然而苍山无语,只默默驻守在“青海北大门”,注视着高原人民为生态保护做出的不懈努力。

管护员用望远镜察看保护区的情况

你看祁连山国家公园的水,碧蓝如镜,倒映着茫茫雪山与那自由翱翔的雄鹰,孕育出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湟水河,成为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流水有声,诉说着这个“中国湿岛”的美丽,也吟唱着高原儿女在生态保护中最美丽的心灵。

祁连山里孕育了大片的湿地

你看祁连山国家公园的美景,高山流水、草原牧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这里静谧、安宁、美好,这里“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在时光的斗转星移间绽放自然的美好,在时代变迁里谱写出一曲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的高原赞歌。

跋山涉水的管护员

你看祁连山国家公园那跳跃的生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白唇鹿、马麝、黑颈鹤、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让你读懂自由、读懂生命、读懂祁连山。生态工作者奔波千里、躬身前行,守护这里的美好与纯净,他们坚定的步伐让你读懂担当、读懂信念、读懂祁连山国家公园。

认真做好管护笔记

去品读那祁连山国家公园吧!万物皆有灵,这里的一山一川、一草一木、一人一景,都会向你讲述着它的美好,它的独有。

祁连山美景

祁连山国家公园

我国西部

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目前,骑摩托车巡护是管护员最有效的巡护方式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供图)

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青海调研,特别关心生态环境保护,询问雪豹等野生动物情况,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

年3月13日,中央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召开会议,决定以雪豹保护为切入点,结合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工作,在祁连山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3月21日,青海省政府召开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前期调研及方案编制工作专题会议,部署开展试点方案编制及相关本底调查工作。

年6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9月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突出生态系统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按照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在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协调发展、健全资源开发管控和有序退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

祁连山位于我省东北部,是青海、甘肃两省之间的巨大山系,是“青海北大门”,青海省境内的祁连山是由一系列北西西—南东东平行走向的褶皱断块山脉、沟谷和盆地组成。

作为25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祁连山有效阻挡了四大沙漠的汇合,千百年来始终维系着沙漠绿洲的生态平衡,是“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中生态保护核心之一。祁连山地的主体地貌是高山、沟谷和盆地,但以山地为主。祁连山脉的西段主要有土尔根大阪、柴达木山、走廊南山、托勒山、托勒南山、疏勒南山,多为巨大的山体;东段有冷龙岭、大通山、大阪山、青海南山、日月山、拉脊山等一系列山脉和大通河、湟水河谷地及青海湖盆地。由于祁连山的存在,使我国西北干旱荒漠地带孕育了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是具有重要生态意义的寒温带山地针叶林、温带荒漠草原、高寒草甸复合生态系统的代表。

祁连山属黄河支流和西北内陆河水系,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青海境内为多河源头,孕育了我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黄河的重要支流大通河、湟水河,青海湖的母亲河布哈河,河西走廊的母亲河疏勒河、石羊河、托勒河等河流,冰川数量达到条,储量亿立方米,是我国极其重要的冰川和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称为“中国湿岛”。滋养着河湟谷地、河西走廊、内蒙古西部、柴达木盆地,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平衡、维持河西走廊绿洲稳定、保障我国北方地区生态安全的天然屏障。

祁连山国家公园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其中青海片区1.58万平方公里,占31.5%,甘肃片区3.44万平方公里,占68.5%。青海片区涉及德令哈市、天峻县、祁连县、门源县4县市12个乡镇48个村(牧)委会、3.4万人。包括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仙米国家森林公园、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等。

祁连山国家公园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独特,自然景观多样,形成东西差异明显的高寒生态系统,植被地带性分布特征明显,平均海拔-米。公园内草地和森林广袤,草原面积达94万公顷,林地13.12万公顷。野生动植物丰富,有野生脊椎动物28目63科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雪豹、白唇鹿、马麝、黑颈鹤、金雕、白肩雕、玉带海雕等15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境内包括1个省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湿地公园。

这里是“生态保护高地”

省委书记王建军强调,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交给青海的重大政治任务,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大省、强省的内在要求,一定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心什么,老百姓期盼什么,我们就要重点做好什么,努力试出成效,试出样板,试出标杆。

祁连山国家公园积极探索解决跨地区、跨部门体制性问题。年10月29日祁连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兰州市挂牌成立,11月30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挂牌。同步推进省级以下管理机构组建工作,结合州县机构改革工作实际,在天峻县、德令哈市林业和草原局“三定”方案中明确分别挂“祁连山国家公园天峻县管理分局、德令哈市管理分局”牌子,在门源县、祁连县自然资源局“三定”方案中明确分别挂“祁连山国家公园门源县管理分局、祁连县管理分局”牌子。

努力加强生态环境整治督查,建立国家公园综合执法机制。编制了《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综合执法工作方案》,通过有力开展“绿盾”“利剑”“飓风”等专项行动、省州县三级森林公安联合开展巡护执法专项行动,青甘两省交界区域联防管控机制得到进一步加强,严格督促落实祁连山生态保护整治工作,对辖区内涉及的探采矿权进行严格核查。以探矿、采矿、水电开发项目为重点,结合中央环保督察、祁连山生态环境整治等工作要求,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执法检查行动,切实强化开发建设管控和违法违规项目查处,期间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案件,探矿采矿全部停产。

扎实推进祁连山生态综合治理工程,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强化资金保障,重点实施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等项目,预计到年基本完成工程规划任务及目标。通过实施封山育林、湿地保护、沙漠化土地治理和退化草地治理等项目,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植被恢复速度明显加快,沙化扩展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涵养水源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这里打造“生态文化高地”

省委副书记、省长刘宁要求,精心谋划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建立科学系统的生态监测评估体系,深入挖掘和宣传祁连山生态文化,让群众从国家公园建设中受益。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级管理部门、森林公安部门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广泛借助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平台,精心安排,深入实施,在国家公园内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为试点工作的更好更快推进营造了积极有利的社会环境,推动了宣传教育工作的扎实开展。

探索建立“村两委+”为基础的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机制。以村两委为支撑点,在四县市选取9个试点村,建立保护宣传工作机制,签订《“村两委+”共建共管协议书》,充分发挥村两委和党员引导带领作用,着力打造党员群众义务宣传、保护“两支队伍”,创立生态课堂,深入辖区学校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逐步健全完善宣传长廊、橱窗等宣传教育基础设施,及时宣传学习国家相关政策和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动态,着力为试点工作打牢群众基础,切实增强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力量。

在四县市10余所学校开展生态课堂进校园和自然体验活动,并在继续深入完善和推广中逐步建立规范现代的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体系。为助推祁连山国家公园“村两委+社区”参与共建、共管、共享模式,树立青少年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培育其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意识,生态学校环境教育宣传活动走进门源县、祁连县等祁连山国家公园的保护地和周边地区的学校开展生态教育,并结合志愿服务等活动开展祁连山自然教育。

同时,在试点建设的过程中成立青才参与祁连山国家公园宣传教育推广、生态文化研究展示以及相关平台建设。主动与人民日报、中新社、新华通讯社、光明日报、青海日报、青海广播电视台、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记者联系,开展祁连山国家公园媒体作家采访采风活动,制作了《青海林业-祁连山专刊》,拍摄祁连山国家公园专题宣传片、雪豹宣传片和黑颈鹤宣传片。

这里是“生态科研高地”

省委常委、副省长严金海多次专题听取祁连山国家公园进展情况,强调要稳扎稳打,落地见效,将祁连山国家公园建成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富有特色的样板公园。

7月24日,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青海师范大学、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联合成立的“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开展以来积极建立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推动祁连山国家公园成为青海首个纳入国家林草局第一批50个国家长期科研基地的保护地机构,为加快构建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体系以及提升科研监测能力搭建了广阔平台。同时,祁连山国家公园积极深化科研合作,与中国林科院合作完成了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监测第一阶段调查任务;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科学调查合作;与省气象局合作发布了《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生态气象监测公报》。

以构建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评估体系为目标,积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加快构建生态环境监测评估体系。加快实施天地空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管控网络建设工程,油葫芦片区智能化监测管控工程启动实施,布设管控点20处。管护站巡护信息通报制度全面执行,各类巡护设施设备更加完善,管护站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实施,新规划建设的18个管护站建设工程和原有22个管护站提升改造工程全面开工建设,建成后国家公园管护站将达到40个,届时现代化、智能化综合管护能力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和提升,将成为展示国家公园建设管理形象的重要窗口。

通过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监测,祁连山国家公园顺利完成年度雪豹监测任务,获取雪豹影像资料份,多次拍摄到多只雪豹同框以及珍稀野生动物豺、荒漠猫的珍贵画面,并在国际重要湿地申报工作中时隔30年后再次记录到“鸟中大熊猫”黑鹳,反映出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持续健康向好,同时多年来持续广泛的科研监测工作为提升科研工作水平和队伍整体能力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700.html
------分隔线----------------------------